清初名士李漁曾感言:“人生百年,所歷之時,日居其半,夜居其半……夜間之處,則止有一床,是床也者,乃我半生相處之物?!贝搜圆惶?,此情可鑒。
念及當下,眾人圖強,以腦力勞動者為例,床睡多不足七小時,固定坐班常超七小時,工作進餐、娛樂、學(xué)習(xí)等入住,或也十小時以上,故座椅取代床榻,成為最密切伴侶。
坐有坐禮
椅正、身正、心正成為設(shè)計文椅的核心精神
中國文化流傳有序,秦漢及前席地而坐,唐始坐上床榻,宋后尚垂足坐高,入明,椅等家具漸臻成熟。
我國地廣人多,歷朝歷代多循孔儒,重禮不重理,合禮則合理。
故坐有坐禮,應(yīng)靜得下、坐得住、免坐滿、“勿跛椅”。如此這般,椅正身正心正成為設(shè)計文椅的核心精神。
可謂:人生不滿百,入座近五十。
以中和為道統(tǒng)
不偏不倚、陰陽平衡、“允執(zhí)其中”
我國哲學(xué)以中和為道統(tǒng),哲人們認為最佳的狀態(tài)是不偏不倚、陰陽平衡、“允執(zhí)其中”。人與物與事均合適就好,過猶不及。
中華之姿態(tài),以人為例,身材不高不矮,體態(tài)不胖不瘦、臉盤不寬不窄、鼻子不尖不塌、眼睛不大不小,可謂外在美。
“中道”于此可易理解,座椅應(yīng)讓使用者處書房與辛苦之中位,利于養(yǎng)身,功在正心。
要么換言簡述:選椅具,高度寬度舒適度,應(yīng)恰好別過份;論坐姿,身體前傾多為工作,后仰多為修躺,工作或休息孰輕孰重,宜恰好別過度。
若再換“人話”:自己決定,合適最好。